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执着的硬汉田永君(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他马上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后续实验方案,最终在用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样品中全是纳米孪晶结构。找到这一关键突破点之后,田永君团队与中外科学家开

他马上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后续实验方案,最终在用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样品中全是纳米孪晶结构。找到这一关键突破点之后,田永君团队与中外科学家开始合作,采用高温高压技术成功地合成出了硬度超过人造金刚石单晶的纳米孪晶结构立方氮化硼材料,用此方法合成出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的硬度2倍于天然钻石,用其制造的切削刀具实现了淬硬钢的镜面加工,展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两项原创性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上,并入选了2013、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田永君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际诸多知名材料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7年11月,田永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来,至此他构想的“五星”学院终于建成。

20年对梦想的执着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所有取得的成绩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结果——他的信仰和初心。

团队中的胡文涛说,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智力,更考验体力。田永君和团队成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甚至大年初一课题组的成员都会一个不少地出现在实验室。在田永君和他的同事们眼里,科学研究的确辛苦,但其乐无穷,他们愿意为此付出,苦中作乐。

一生执着追求,不止勇攀科研高峰

田永君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无私付出,甘于奉献,正是这两种品质相结合的最好写照。他自己成为院士,当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还要把材料学院建设得更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一通越洋电话,诚邀了在美国的博士后柳忠元加入田永君课题组。电话中田永君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和一心想让中国人在材料学领域占领尖端的决心让柳忠元深受感动,即便当时燕山大学所能给予的待遇有限,他依然坚决加入这个团队。

田永君的科研精神,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各类材料学界人才。他的课题组只有9人,但却集结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学界翘楚。

在学生眼里,田永君是“独角兽”一般的老师。田永君为人亲切,对年轻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扶持和帮助。不论是自己课题组还是别人课题组的年轻人,只要在科研上有想法,他都会尽力提供经费资助。年轻人找他聊学术问题,他从不拒绝,总是十分兴奋地与他们讨论研究方向,寻找突破口,有时候还会连续几天熬夜,亲自帮助他们修改申请书。

有了经费支持和他的悉心指导,课题组里的年轻人和学生成长迅速。到目前为止,课题组相继培养出了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和2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以田永君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先后3次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这在创新研究群体中并不多见。

三十年,田永君谱写了对信仰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推动着中国材料学研究进步。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相反,这是他人生下一篇章的精彩开端,在研究领域他将攀向另一个科学的高峰。

文章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hngcxyxb.cn/qikandaodu/2021/0329/658.html



上一篇:简讯
下一篇:全国先进工作者阎克路教授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