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一对伉俪两个传奇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月11日,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张丽珠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正

7月11日,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张丽珠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正式启动,将用于奖励和支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名满国际化学界的唐有祺院士与“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这对科学家伉俪家国为怀、初心不改,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殚精竭虑,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

醉心晶体结构倾情科教事业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1937年,唐有祺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报考清华大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在上海的招生考试临时取消,唐有祺就报考了同济大学。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华大地已经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国民经济脆弱不堪。面对此情此景,唐有祺一心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开发中国特色资源来服务国家。然而,毕业之初的一些工作经历让唐有祺发现,将来要在技术方面做出突破,还需要更高的学识。

1944年春,唐有祺踏上了赴美的轮船。抵美后,他直接去找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唐有祺对物理和化学的浓厚兴趣,及在这两方面的扎实基础深深地打动了鲍林,鲍林爽快答应了唐有祺师从他的申请。在美国期间的学习和研究,唐有祺学到了结晶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唐有祺异常兴奋,迫切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知识回到新中国去。然而,1951年美国移民局收到司法部的命令,所有属于科学部门的中国学生归国一律不得离境。导师鲍林得知唐有祺要回国后,想极力挽留,但唐有祺真诚地对老师说,“虽然中国的条件要比这里艰苦,但毕竟是我的祖国,中国的化学研究水平和美国存在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回去,争取弥补这些差距。”

最终,唐有祺辗转回国。

1951年秋季,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们意外地发现课表上多了一门新课程——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给他们上课的便是刚留学归来的唐有祺。这是他任教于清华化学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让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在中国迈出的第一步。

1952春,全国范围内院系开始调整,唐有祺迁入新北京大学化学系。此后半个多世纪,他的生活和命运与北京大学紧密相连。

当时,唐有祺痛惜我国晶体学和结构化学几乎空白的现状,为了和时间赛跑,为新中国的晶体化学奠基,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他自己编写讲义,不仅在北京大学开课系统培养学生,还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师资培训班,推动晶体化学在全国综合大学的普及。

唐有祺为中国的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奠基和发展工作,创立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提出化学生物学的新概念,让中国的化学与生物学联姻,带动中国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在推动中国化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国际化,倡导中国在国家层面重视基础研究,建立科学研究资源和奖励的分配机制,关注科学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作出诸多贡献。

“唐有祺先生以晶体、物化广探化学全貌,极具战略宏图。学广势伟气度非凡,握美晶照亮北大校园。分子工程,精巧绝伦,绘蓝图导向廿一世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先生的这首小诗,正是唐有祺科学研究的一生写照。

张丽珠在生命与科学的道路上跋涉

唐有祺的妻子张丽珠,于1921年生于上海。中学时代,张丽珠的志向是学习航空工程,一心想造飞机、开飞机。

1937年,张丽珠顺利考进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然而时隔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她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读医科。

抗战胜利后,张丽珠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局部解剖学,后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

1950年10月,张丽珠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而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张丽珠却决定辞掉工作,重返祖国,“出国就是为了学本领,学成后就应该回来,1951年起我一心一意想回来。”

归国后的张丽珠,经人介绍,结识了唐有祺,两人于1952年年初结婚,她便随丈夫调入北京,被分配到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由此与北医结缘。

1958年,北医三院创建,张丽珠直接参与了建院工作,并担任妇产科主任。张丽珠一门心思在工作上,身上涌动着澎湃的激情和忘我的干劲。

文章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hngcxyxb.cn/qikandaodu/2021/0305/627.html



上一篇:第四届价值工程与项目管理国际会议简讯
下一篇:复合功能高校体育馆设计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体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