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模糊的印章照片 最近在头条读到《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2019年第41期),文章中称: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名字并非叫「辛追」,

(一) 模糊的印章照片

最近在头条读到《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2019年第41期),文章中称: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名字并非叫「辛追」,复旦大学的文字学家对印章文字重新研究发现:

「辛追」两字其实是一个「避」字,此前因为照片不清楚,被误读成「辛追」二字。

此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1.5亿阅读量:

我很仔细的撸过多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报告,的确如《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所言,【马王堆老太太】身份的那枚印章有腐蚀和破损。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受技术所限,考古发掘报告中印章的印刷图片,非常不清晰。

【马王堆老太太】墓葬也即最先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老太太的丈夫--利仓、儿子--「(豕希)」的墓葬分别为「二号、三号」墓葬。

根据随葬的文物如:封泥、印章、遗书等等,确定了三位墓主的年代和身份,也即西汉初期的长沙轪侯。

西汉轪侯世系如下表:

所以,【马王堆老太太】也就是西汉长沙一世轪侯的夫人,二世轪侯的母亲,身份非常显赫,也可以说是新中国考古中的「明星人物」--

「不腐之身」,「巨型棺椁、光洁如新的漆器、49克的素纱蝉衣」等等.......珍贵随葬物品堆积如山,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不多讲了。

老太太陪葬物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单层五子奁】,确定老太太名字的印章就放置在奁中,这也是老太太墓中唯一的一枚印章:

书影引自【注5】

因为这枚印章非常不清晰,所以,1972-1973年湖南博物馆撰写发表的两份考古报告: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详报)》(上、下册)

从始至终都没有称一号墓主为「辛追」,在考古报告中,这个模糊不清的字是用方框「口」代替的。

如下考古报告的截图: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只是说「似为『追』 」字:

书影和图引自:【注8】

2011年,湖南博物馆参与马王堆发掘的考古学家傅举有编写的《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很明确将其称为「妾辛追」。

书影引自【注9】

湖南博物馆的官网【马王堆汉墓】电子展厅是「妾辛追」:

我不确定是哪一年、哪位学者的考证成果,非常明确肯定称【马王堆老太太】为「辛追」,因为这需要非常费精力作【文献回顾】。

但可以肯定,起码在八十年代的,称「老太太」为「辛追」,还不是那么非常确定。

但并没有认为「辛追」为一字,始终认为似三个字「妾辛追」。

(二)「妾辛追」还是「妾避」?

那么这个模糊不清的印章是「三字:妾辛追」还是「二字:妾避」呢?

复旦大学学者将有论文发表,详细的论证这个问题,也许论文中有更清晰的图片作为有力的证据。

在没有看到论文之前,我只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基于两点:

第一,我们知道「老太太」和夫、子,都是西汉初期的人,西汉初期和战国中、晚期的文字相差并不大。

第二,汉承秦制,这个印章毫无疑问是秦系文字,字体近似印章的中缪篆。马王堆出土其他的印章、帛书都是秦系文字。

所以,我们只要和【战国中、晚期--西汉初期】的玺印文字对比一下,就大致可以判定。

首先我们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偏旁构成,特别是这两字在战国--秦汉时代字形。

「避、追」都是形声字,二者的形部都从「辵」,声符分别为「辟、」。有些偏旁可能手机无法显示,我用截图的方式:

《说文》:避,回也。从辵,辟声。《说文》:追,逐也。从辵,声。

「辵」其实就是由「行」和「止」两个部首构成,「辵」在隶楷书阶段演变成「走之底」--「辶」。

以「道」字为例,我们来看「辵--辶」的简化演变过程:

「辟」有「卩、口、辛」三个部首构成:

甲骨文从「卩」从「辛」,西周金文增繁「口」部,到秦汉隶楷书阶段,「卩」渐渐演变成同意偏旁「尸」。

「辟」和「避」的古今字形演变:

「追」的声符「」其实是「堆」的初文(当然也有争议,但在这里是表声的,就无关宏旨了)。

文章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hngcxyxb.cn/zonghexinwen/2020/0724/390.html



上一篇: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育中的探析论文
下一篇:湖南科技学院 院校代码以及招生专业代码查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